一
鼓棒的不同依照重量、密度、木質紋理、鼓棒本身的共振、彈性與木頭種類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選擇,實際上要親自試過才能找到合乎自己演奏手感的鼓棒,身為一個鼓手也的確有必要常常去嘗試不同的鼓棒。
但是在換不同鼓棒的過程裡,常常有些誤解使得鼓手對手上的鼓棒作出錯誤的判斷。在了解常見的錯誤判斷之前,我要先解釋鼓棒的在各階段使用的變化情形。
本文已同步發佈到「音樂派對」
新的鼓棒剛拿到手上的時候,這時候木質結構堅固,含水量少,質輕,所以揮動容易,力道可以充分地傳導,觸感的傳遞也比較清楚,鼓手可以藉由鼓棒的震動充分感受打擊的狀態。
但是鼓棒隨著使用的時間及打擊的次數增加,重量會增加,兩支鼓棒的重量或密度也會變得不同。重量會增加的原因是手上的汗氣被木頭吸收,這時候木頭的顏色會變得比較深。這時候的鼓棒反應較差,彈跳也遲鈍,應該更換鼓棒。
而激烈地打擊鈸或者rim shout會使鼓棒的木質快速變鬆,鼓棒的木質鬆到一定程度之後力量沒有辦法完整地傳導到打擊面,這時候就應該要更換鼓棒了。
一雙鼓棒常用來打hihat 或者rim shout比較多的那支鼓棒會耗損得比較快,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會使得鼓棒的密度不相同,這時也應該考慮更換鼓棒。
所以說手汗較多的鼓手,只好更加用力的練習,讓鼓棒在變鈍之前就先把它操斷或用到須要更換的程度。
而另外有些奇怪的使用習慣的鼓手,比方說一定要將一雙鼓棒分成一支右手拿,另一支固定左手拿,以會因此使得鼓棒在一段時間之後密度不平均,建議改掉這沒有必要的習慣。
二
鼓棒的材質很多,這裡以較為常見的木頭來說明。
1. 橡木OAK
密度較高,質地很硬,重量也比較重一些,非常地耐打耐用。
是市面上所有木頭種類最耐打的。
2. 山胡桃木 HICKORY
這是最普遍用在鼓棒上的木頭,鼓棒本身的共鳴充足,彈跳的觸感精確明顯,在打擊時震動傳導非常靈敏,在意手感的鼓手建議可用這類材質。
材質的強度雖然不如橡木,但仍是屬於堅硬耐打的種類。
3. 楓木 MAPLE
木頭的重量比較輕,所以可以做得比較粗但是重量卻仍然正常,對於手感上追求握感紮實卻不想受制於大重量的鼓手,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或者製作在較小的鼓棒,利於處理非常細緻精確的演奏。但我認為耐打程度不如前二者。
三
這篇要介紹的是,鼓棒棒身到鼓棒頭,由粗到細的這一段構造,一般稱為Taper、Shoulder或Neck。
有的鼓棒這段構造很長,整根鼓棒看起來就顯得修長,反之看起來感覺粗壯。
鼓棒上這段長度的不同,可以決定演奏在鼓或銅鈸上面時聽到的音色聲音亮度以及音量。
Taper的長度越長,反應速度很快而且靈敏。
反之如果較短,反彈速度慢,不靈敏,但是向下加速感清楚,較有力道。
四
這篇要講的是鼓棒頭(TIP)的構造。 不同大小及形狀與材質的TIP在接觸打擊面(鼓皮或鈸)的面積也會不同,也會直接影響音色及聲音的顆粒感(清晰度)。 不同的TIP造成的差異是非常微妙的,木頭的TIP聲音聽起來比較溫暖,尼龍頭(一般稱塑膠頭)的TIP聲音則較為明亮,聲音更為清晰,本身也較木質耐用。這種材質上的差異在用TIP打擊RIDE的時候尤其明顯。 除了材質方面,形狀上也會有差異。 圓形的TIP(ROUND): 如果尺寸較小,聲音聽起來明亮乾淨,爵士樂風的鼓手因為在鈸上演奏的時間較多,多採用這類鼔棒頭。 尺寸較大的圓頭有類似的聲音特質,但是音量較大,在打擊BELL的時候可獲得更清楚而顆粒大的聲音。 橢圓形(OVAL): 聲音較為低沉,溫暖,應用範圍較廣。 水滴型(TEARDROP): 聲音較為飽滿渾厚,但是顆粒感就沒有前幾種來得清楚。適合搖滾樂鼓手使用。 鼓棒尾端(BUTT): 某些鼓棒會兩端一樣粗,形狀像根桿麵棍,兩端都可以打擊,這種鼓棒聲音最大,但聲音很爆,並顆粒感最不清楚,power player比較會去使用。 橡子型(ACRON): 形狀沒有水滴型那麼尖,有點像饅頭,聲音偏暗且溫和,適合現場且不收音的演奏環境。 箭頭型(ARROWHEAD): 這種類型的鼓棒頭比水滴型更尖,輕快、聲音偏高,由於打擊的角度不同,跟鼓棒的接觸面就會不同,所以動作角度稍微改變聲音就會出現變化,在鈸上的演奏會出現更加靈活且多樣化的音色。 以上內容轉載自 荒島音樂
留言列表